济南的冬天教案( 三 )


(1)济南冬天的“温晴” 。
(2)写“温晴”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, 采用“曲折行文”的对比方式 。 北平、伦敦、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, 因此, 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 。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、伦敦多雾、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(根据语境是指“晴朗得刺眼”)作对比, 写济南冬天无风声、无重雾、无毒日的“奇迹”“怪事”, 突出它独有的“温晴”美景, 赞赏它是个“宝地” 。 画面中“寒”与“暖”、“暗”与“明”、“热”与“温”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、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 。 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, 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。
(3)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, 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。 用2、3、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: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“暖和安适”的“理想境界”, 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, 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、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 。 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, 先写水藻之绿, 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, 又拓展想像, 将天光、水色融为一体, 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, 充满赞美之情 。
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, 铺展出三幅画面:小山摇篮图、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。
文章绘山景, 描水色, 寓情于景, 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, 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。
5.表情朗读, 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, 可爱似少女, 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。
五、精彩语段研习, 鉴赏景物描述方法
1.齐声诵读第3语段, 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 。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。
投影:
(1)全段的中心句是:
(2)全段的层次划分是:
(3)全段写“小雪”之美妙, 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, 这些景物是:
(4)文中的动词用得好, 如:
(5)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, 如:
(6)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?
(7)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?
(8)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?
明确:(1)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。
(2)全段分为三层:小雪呀/看吧……粉色/就是……
(3)矮松山尖草色阳光
(4)树尖用“顶”, 山尖用“镶”, 山坡用“穿”, 山腰用“露”, 几个字各得其所 。
(5)青黑, 白, 蓝, 银, 暗黄, 微黄, 粉色 。
(6)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、拟人的手法 。
(7)主要是拟人, 文中的三个“好像”, 并不都表示比喻 。
(8)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, 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, 其中的“最”“呀”“就”“吧”“太”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。
2.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, 反而把冬天的“温晴”越发显露了出来, 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。
归纳: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、黄草和薄雪等景色 。 “看护妇”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, 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。 “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,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”, 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 。 “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, 微微露出点粉色”, 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 。 写山景依山上、山尖、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, 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、色、态展现出来, 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, 而且是雪的情韵 。 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: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;以全白的山尖, 映衬蓝天;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, 映衬一道儿暗黄;以微黄的斜阳, 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。

推荐阅读